食品添加剂供应商 (公司)

味精的生产工艺流程是怎样的?

Sep 24, 2025

现代生产 谷氨酸钠(MSG)其主要成分为L-谷氨酸钠,以微生物发酵法为主(全球占比超过90%)。该工艺经过数十年的优化,具有高效、低成本、高纯度等优势。整个工艺可分为四个核心阶段,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技术目标和操作细节:

1. 原料预处理:将“淀粉”转化为微生物可消化的“糖”

谷氨酸棒状杆菌等微生物不能直接利用淀粉,需要将其转化为单糖(葡萄糖),这是发酵的基本步骤。主要原料是玉米淀粉(广泛可用且价格低廉;也可使用大米、甘蔗等):

浆液制备及液化:将玉米淀粉与水按约1:3的比例混合,配制成浓度为30%-35%的“淀粉浆”,加入α-淀粉酶(生物酶制剂),在80-100℃下搅拌30-60分钟,使长链淀粉分解为短链多糖(糊精),得到“液化液”(此时液体由浑浊变清澈);

糖化:将液化液冷却至55-60℃,加入糖化酶,继续反应12-24小时,使糊精完全分解为葡萄糖(单糖),形成“糖化液”;

精制:通过板框过滤除去未消化的淀粉残渣,再用活性炭吸附色素、离子交换树脂除去杂质离子(如钙、镁离子),最终得到“精制葡萄糖液”(葡萄糖浓度15%-20%,纯度高,无杂质干扰)。

2.菌种培养及主发酵:让微生物“生产”谷氨酸

这是味精生产的核心阶段——利用精选培养的“高产谷氨酸棒状杆菌”(无致病性的安全菌株)将葡萄糖代谢为谷氨酸,并精确控制环境条件:

菌株活化及扩增培养:

首先从菌株库中取出冷冻的谷氨酸棒杆菌,接种到“斜面培养基”(含葡萄糖、蛋白胨等作营养成分)上,在30-32℃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-48小时,恢复菌株活性;

然后将活化后的菌种转移至“种子罐”(小型发酵罐),通入无菌空气,维持30-32℃,培养8-12小时,使菌数增至10⁸-10⁹个/毫升,形成“种子液”(保证后续发酵有足够的“生产菌”);

主发酵:

将种子液转入大型发酵罐(容量几十立方米),并加入精制葡萄糖液、尿素(作氮源)、磷酸盐(调节代谢)等营养液;

全程控制关键参数:温度30-34℃(细菌最适生长温度),pH值6.5-7.0(用尿素调节,保证谷氨酸合成),持续通入无菌空气(避免缺氧导致代谢紊乱,不产生谷氨酸);

经过30-40小时的发酵,发酵液中谷氨酸浓度可达100-150g/L,此时终止发酵,即可得到含有谷氨酸的“发酵液”。

3. 纯化和中和:从谷氨酸到谷氨酸钠

发酵液中不仅含有谷氨酸,还含有菌体细胞、残糖、杂质离子等,需要经过多步净化处理后,再与碱反应生成谷氨酸钠(味精的有效成分):

发酵液预处理:将发酵液加热至80-90℃,使菌体变性凝固,然后通过离心或板框过滤去除菌体残留物,得到“谷氨酸清液”;谷氨酸提取(等电点结晶):向清液中加入硫酸(或盐酸)调节pH值至3.22(谷氨酸的等电点,此时谷氨酸溶解度最低),然后冷却至5-10℃,谷氨酸会析出白色晶体,通过离心分离可得到“谷氨酸粗晶体”。将粗晶体溶于热水中,重复等电点结晶1-2次,即可得到纯度≥98%的“高纯谷氨酸”。

中和反应:将高纯度谷氨酸溶于热水中,在60-70℃下缓慢加入氢氧化钠(或碳酸钠)溶液,调节pH值至6.5-7.0(中性),发生反应:谷氨酸+氢氧化钠→谷氨酸钠+水。反应结束后得到“谷氨酸钠溶液”,再经活性炭脱色、离子交换树脂脱盐,进一步除去微量杂质。

4.浓缩、结晶、干燥:生产成品味精

最后,通过物理手段将谷氨酸钠溶液转化为固体晶体,加工成商业形式:

真空浓缩:将精制好的谷氨酸钠溶液送入真空浓缩罐,加热至60-70℃,使水分蒸发(避免高温破坏成分),直至溶液浓度达到30-35°Bé(波美度,浓度指标)。

结晶:将浓缩液转移至结晶罐中,缓慢冷却至20-30℃,谷氨酸钠会逐渐析出规则的晶体,用离心法分离,即可得到“湿味精晶体”(含水量约10%)。

干燥包装:将湿晶体送入流化床干燥机,在60-80℃下干燥至水分含量≤0.5%,即得“干味精晶体”。再通过筛分控制粒度(如常见的8-12目、20-40目),最后进行无菌包装,即得市场上销售的袋装或瓶装味精。

补充:已逐步淘汰的传统工艺

在微生物发酵普及之前(1909-1960年代),味精主要采用水解植物蛋白的方法生产:用浓盐酸水解小麦面筋和大豆蛋白,提取谷氨酸。然而,该工艺成本高(植物蛋白价格昂贵)、污染严重(废酸液难以处理)、纯度低(仅为80%-90%)。因此,在1960年代后逐渐被发酵法取代。.

Monosodium Glutamate 99% CAS 142-47-2

需要帮忙?与我们聊天

留言
如果您对我们的产品感兴趣并想了解更多详情,请在此留言,我们会尽快回复您。
提交
寻找 接触
联系我们 #
+86 551 63500087

主页

产品

WhatsApp

接触